來源:正心正舉公眾號
文丨不雨亦瀟瀟
中醫看似不顯山不露水,實則講究頗多,尤其是中醫的天人相應治病理念,對中醫現今強勢的發展影響深遠。時下,養生逐漸成為主流,中醫的絕妙才慢慢被認可。而中醫的「治病先治人」,較於西醫針對性的「治病」,顯然更受海外歡迎,治病救人,為何中醫更勝一籌?
醫者懷仁,醫德為先
中醫歷年實踐至今,留名的中醫大師,不過幾位。作為醫者,尤其是中醫,沒有十年幾十年的沉澱,確實很難研透,有所成就。而醫者想入門,首先要「懷仁」,醫者懷仁,是對醫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,若無仁心,必然橫生雜念,此為醫德,不容置喙。
醫者仁心,並非冒昧為中醫安上美化人設。唐代我國便有名醫孫思邈直論:「不分貴賤貧富,長幼妍蚩,怨親善友,華夷愚智,皆一視同仁。」在醫者眼裡,只有兩種人,即患者和非患者。行醫之前,有此覺悟,方能行的長遠。此為醫者一仁。
而行醫本身就代表一種奉獻意識,醫者有所求,則有失醫德,偏離行醫初衷,就如孫思邈所言:「人命至重,有貴千金。」醫者治病救人,首責為解救患者於水火,職責本身就刻不容緩,更妄論有所圖謀,而出現行醫偏差釀成大錯。此為醫者二仁。
而孫思邈最為世人敬重的,便是仁心濟世。大醫精誠,單就一個「誠」字,便成就了孫思邈不可撼動的醫界地位。行醫要心誠,無欲無求的醫者本心,讓孫思邈的學術能力達到了令人驚嘆的地步,且心境靜如止水,他倡導醫者行醫,絕不能藉機索要財物,讓治病救人變成單純而高尚的奉獻行為。此為醫者三仁。
中醫之路,任重而道遠,越是漫長越不能失掉本心,行醫的初衷在於治病救人,而醫者更單純的去看待這一行為,醫患關係會融洽很多。既擇為醫,便行醫者之仁,方能境界高遠,普濟四方。
醫者重仁,醫人為本
中醫行醫,向來視患者為整體,斷沒有隻治病處之說。且在中醫指導理念中,便強調天人合一,人為一個整體,內外相輔相成,包括人的情志情緒,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,治病先治人,這也是中醫博大精深之處。醫人為本,能治未病更是中醫高明所在。
治病容易治人難,患病本身並不可怕,但病患的情志卻對治病有非常明顯的影響。這就要求醫者治病,先要懂得治人。華佗的醫術自然高超不已,但治病需要的不僅僅是醫術,更要醫者對患者本身的醫治,華佗廣為流傳的一則成功的案例,使的便是心理療法。太守請他看病,華佗收之錢財,卻不給太守正經診治,更是未治先逃,氣的太守大怒,吐血三升,病卻治好了。讓人恍然大悟間更感嘆華佗無愧於神醫的智慧。治病先治人,便是如此了。
當然,治人比之治病,要難的多。就是神醫華佗,也不盡然能治的了人。曹操的頭風病就成了華佗的一道坎,此病並非不能治,病能治人卻未必,剖開頭顱在古代顯然不被接受,甚至會被非議。華佗即使能治病,卻不能得到曹操的信任,自然連連推辭醫治,最後以悲劇收尾。由此可見,治人較治病,難度有本質區別。
醫者自然以治人為本,人的情志情緒,對病情的影響不可小覷。治病的出發點就應該是治人為先,對患者本身的人性化對待,照顧患者的情緒,顯然對治病的成功率有很大的幫助,古有華佗巧用情緒治病救人,今有「最後一片葉子」的存活奇蹟,都彰示著人作為治病主體的必要性。醫者行醫,以人為本,方得醫道之精髓所在。
醫者敬仁,醫心為畏
為醫者,自當心懷敬畏,敬畏生命,其為萬物之始;敬畏自然,其為萬物之終,行醫有所敬畏,才算得有始有終,無愧為醫。而時下醫患關係緊張,與醫者對生命敬畏的輕視,有莫大的關係。缺少對生命的敬畏,也就缺少對行醫最本真的存在意義。
中醫最講究的就是敬畏二字,從天人合一到陰陽相合,中醫的執行理念,一直與敬畏分離不開。萬物有它運行的規律,何為病?就如中醫中經常提到的不通則痛理念,若是人體不按常規運行,就會異常,也就是世人所言的生病。在治病之前,行醫者首先要懷有一顆對生命及自然的敬畏之心,生命的本身不容褻瀆,遵守它的運行規律,才能達到治病的效果。
古傳扁鵲能醫死人,起死回生,實為虢國太子患了一種名為「屍厥」的病症,相當於現在的假死或休克,古人皆以為太子已死,並不曉得還有這樣一種病症,在扁鵲「醫活」了太子後,眾人皆以為扁鵲能起死回生,一時對扁鵲推崇極高,面對此情況,扁鵲頗為冷靜自持,在眾人的吹捧、神化下,他清醒地知道並沒有什麼起死回生之術,繼續謙遜求學,鑽研醫術。從中我們看到了扁鵲對生命深深的敬畏之意,他受後人尊重的原因也在於此。
正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,讓扁鵲深知醫術的博大精深,在醫巫興起,大多數人為巫術洗腦之際,豁出性命也要為醫術正名,子虛烏有的巫術本身就是對生命的褻瀆,對生命和自然法則的敬畏,讓扁鵲在醫術正道上,造化深厚,且影響深遠。
醫者有所敬畏,醫患關係會緩和很多,在治病救人之前,醫者應清晰地知道,病患是同樣珍貴的一條生命,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心,在行醫期間,醫者才會擁有超脫物質的平和心境,醫者和病患才會回歸最本原的醫患關係。
總而言之,中醫之道,醫者仁心,首先就是一個「德」字。若無醫德,再高超的醫術也是沉淪功利之下的可悲附屬品。
尤其是當代行醫,更應重視醫德的推行,重視對患者的人文關懷,治病救人,重在以人為本,無論是當下愈演愈烈的醫患關係,還是越來越模式化的醫治方式,都和醫者的人文關懷有很大的關係,對患者本身的人文尊重,對生命的敬畏都應該進入醫者主流視線。中醫能經得住時間的打磨,越發受世人歡迎,其本質就在它最本真的人文關懷。
·end·
圖片來源於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!
文章版權歸本平台所有 轉載請聯繫「正心正舉」
本文由正心正舉研究院原創,歡迎關注,帶你一起長知識!
從中醫的源流,看醫者仁心的本質
來源:正心正舉公眾號
文丨不雨亦瀟瀟
中醫看似不顯山不露水,實則講究頗多,尤其是中醫的天人相應治病理念,對中醫現今強勢的發展影響深遠。時下,養生逐漸成為主流,中醫的絕妙才慢慢被認可。而中醫的「治病先治人」,較於西醫針對性的「治病」,顯然更受海外歡迎,治病救人,為何中醫更勝一籌?
醫者懷仁,醫德為先
中醫歷年實踐至今,留名的中醫大師,不過幾位。作為醫者,尤其是中醫,沒有十年幾十年的沉澱,確實很難研透,有所成就。而醫者想入門,首先要「懷仁」,醫者懷仁,是對醫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,若無仁心,必然橫生雜念,此為醫德,不容置喙。
醫者仁心,並非冒昧為中醫安上美化人設。唐代我國便有名醫孫思邈直論:「不分貴賤貧富,長幼妍蚩,怨親善友,華夷愚智,皆一視同仁。」在醫者眼裡,只有兩種人,即患者和非患者。行醫之前,有此覺悟,方能行的長遠。此為醫者一仁。
而行醫本身就代表一種奉獻意識,醫者有所求,則有失醫德,偏離行醫初衷,就如孫思邈所言:「人命至重,有貴千金。」醫者治病救人,首責為解救患者於水火,職責本身就刻不容緩,更妄論有所圖謀,而出現行醫偏差釀成大錯。此為醫者二仁。
而孫思邈最為世人敬重的,便是仁心濟世。大醫精誠,單就一個「誠」字,便成就了孫思邈不可撼動的醫界地位。行醫要心誠,無欲無求的醫者本心,讓孫思邈的學術能力達到了令人驚嘆的地步,且心境靜如止水,他倡導醫者行醫,絕不能藉機索要財物,讓治病救人變成單純而高尚的奉獻行為。此為醫者三仁。
中醫之路,任重而道遠,越是漫長越不能失掉本心,行醫的初衷在於治病救人,而醫者更單純的去看待這一行為,醫患關係會融洽很多。既擇為醫,便行醫者之仁,方能境界高遠,普濟四方。
醫者重仁,醫人為本
中醫行醫,向來視患者為整體,斷沒有隻治病處之說。且在中醫指導理念中,便強調天人合一,人為一個整體,內外相輔相成,包括人的情志情緒,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,治病先治人,這也是中醫博大精深之處。醫人為本,能治未病更是中醫高明所在。
治病容易治人難,患病本身並不可怕,但病患的情志卻對治病有非常明顯的影響。這就要求醫者治病,先要懂得治人。華佗的醫術自然高超不已,但治病需要的不僅僅是醫術,更要醫者對患者本身的醫治,華佗廣為流傳的一則成功的案例,使的便是心理療法。太守請他看病,華佗收之錢財,卻不給太守正經診治,更是未治先逃,氣的太守大怒,吐血三升,病卻治好了。讓人恍然大悟間更感嘆華佗無愧於神醫的智慧。治病先治人,便是如此了。
當然,治人比之治病,要難的多。就是神醫華佗,也不盡然能治的了人。曹操的頭風病就成了華佗的一道坎,此病並非不能治,病能治人卻未必,剖開頭顱在古代顯然不被接受,甚至會被非議。華佗即使能治病,卻不能得到曹操的信任,自然連連推辭醫治,最後以悲劇收尾。由此可見,治人較治病,難度有本質區別。
醫者自然以治人為本,人的情志情緒,對病情的影響不可小覷。治病的出發點就應該是治人為先,對患者本身的人性化對待,照顧患者的情緒,顯然對治病的成功率有很大的幫助,古有華佗巧用情緒治病救人,今有「最後一片葉子」的存活奇蹟,都彰示著人作為治病主體的必要性。醫者行醫,以人為本,方得醫道之精髓所在。
醫者敬仁,醫心為畏
為醫者,自當心懷敬畏,敬畏生命,其為萬物之始;敬畏自然,其為萬物之終,行醫有所敬畏,才算得有始有終,無愧為醫。而時下醫患關係緊張,與醫者對生命敬畏的輕視,有莫大的關係。缺少對生命的敬畏,也就缺少對行醫最本真的存在意義。
中醫最講究的就是敬畏二字,從天人合一到陰陽相合,中醫的執行理念,一直與敬畏分離不開。萬物有它運行的規律,何為病?就如中醫中經常提到的不通則痛理念,若是人體不按常規運行,就會異常,也就是世人所言的生病。在治病之前,行醫者首先要懷有一顆對生命及自然的敬畏之心,生命的本身不容褻瀆,遵守它的運行規律,才能達到治病的效果。
古傳扁鵲能醫死人,起死回生,實為虢國太子患了一種名為「屍厥」的病症,相當於現在的假死或休克,古人皆以為太子已死,並不曉得還有這樣一種病症,在扁鵲「醫活」了太子後,眾人皆以為扁鵲能起死回生,一時對扁鵲推崇極高,面對此情況,扁鵲頗為冷靜自持,在眾人的吹捧、神化下,他清醒地知道並沒有什麼起死回生之術,繼續謙遜求學,鑽研醫術。從中我們看到了扁鵲對生命深深的敬畏之意,他受後人尊重的原因也在於此。
正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,讓扁鵲深知醫術的博大精深,在醫巫興起,大多數人為巫術洗腦之際,豁出性命也要為醫術正名,子虛烏有的巫術本身就是對生命的褻瀆,對生命和自然法則的敬畏,讓扁鵲在醫術正道上,造化深厚,且影響深遠。
醫者有所敬畏,醫患關係會緩和很多,在治病救人之前,醫者應清晰地知道,病患是同樣珍貴的一條生命,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心,在行醫期間,醫者才會擁有超脫物質的平和心境,醫者和病患才會回歸最本原的醫患關係。
總而言之,中醫之道,醫者仁心,首先就是一個「德」字。若無醫德,再高超的醫術也是沉淪功利之下的可悲附屬品。
尤其是當代行醫,更應重視醫德的推行,重視對患者的人文關懷,治病救人,重在以人為本,無論是當下愈演愈烈的醫患關係,還是越來越模式化的醫治方式,都和醫者的人文關懷有很大的關係,對患者本身的人文尊重,對生命的敬畏都應該進入醫者主流視線。中醫能經得住時間的打磨,越發受世人歡迎,其本質就在它最本真的人文關懷。
·end·
圖片來源於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!
文章版權歸本平台所有 轉載請聯繫「正心正舉」
本文由正心正舉研究院原創,歡迎關注,帶你一起長知識!